鱼腥草提取物
【来源】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蕺菜多年生草本,高15~50厘米。
茎下部伏地,节上生根,无毛或被疏毛。
叶互生,心形或宽卵形,长3~8厘米,宽4~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全缘,有细腺点,下面常紫色,两面脉上被柔毛;叶柄长1~4厘米,被疏毛;托叶膜质,条形,长约2.5厘米,基部抱茎,下部与叶柄合生,边缘被细毛。
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,与叶对生,长约2厘米;总苞片4枚,长方倒卵形,大小不一,白色;花小而密,无花被,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;雄蕊3,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;雌蕊1,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,子房上位,花柱3,分离。
蒴果卵圆形,顶端开裂。
种子多数,卵形。
花期5~6月。
果期10~11月。
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。
分布西北、华北、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,将全草连根拔起,洗净晒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的全草极皱缩。
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,扭曲而细长,长约10~30厘米,粗约2~4毫米。
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,具纵皱纹或细沟纹,节明显可见,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。
叶片极皱缩而卷折,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,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。
花穗少见。
质稍脆,易碎,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。
微具鱼腥气,新鲜者更为强烈;味微涩。
以淡红褐色、茎叶完整、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。
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湖北。
此外,安徽、福建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贵州、陕西等地亦产。
【化学成分】全草含挥发油0.0049%,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、甲基正壬基酮、月桂烯、月桂醛、癸醛、癸酸。
尚含氯化钾、硫酸钾、蕺菜碱。
花穗、果穗含异槲皮甙,叶含槲皮甙。
也有报道花、叶、果中的黄酮类相同,皆含槲皮素、槲皮甙、异槲皮甙、瑞诺甙、金丝桃甙。
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。
【功用主治-鱼腥草的功效】清热**,利尿消肿。
治肺炎,肺脓疡,热痢,疟疾,水肿,淋病,白带,痈肿,痔疮,脱肛,湿疹,秃疮,疥癣。
【植物形态】蕺菜多年生草本,高15~50厘米。
茎下部伏地,节上生根,无毛或被疏毛。
叶互生,心形或宽卵形,长3~8厘米,宽4~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全缘,有细腺点,下面常紫色,两面脉上被柔毛;叶柄长1~4厘米,被疏毛;托叶膜质,条形,长约2.5厘米,基部抱茎,下部与叶柄合生,边缘被细毛。
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,与叶对生,长约2厘米;总苞片4枚,长方倒卵形,大小不一,白色;花小而密,无花被,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;雄蕊3,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;雌蕊1,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,子房上位,花柱3,分离。
蒴果卵圆形,顶端开裂。
种子多数,卵形。
花期5~6月。
果期10~11月。
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。
分布西北、华北、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,将全草连根拔起,洗净晒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的全草极皱缩。
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,扭曲而细长,长约10~30厘米,粗约2~4毫米。
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,具纵皱纹或细沟纹,节明显可见,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。
叶片极皱缩而卷折,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,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。
花穗少见。
质稍脆,易碎,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。
微具鱼腥气,新鲜者更为强烈;味微涩。
以淡红褐色、茎叶完整、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。
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湖北。
此外,安徽、福建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贵州、陕西等地亦产。
【化学成分】全草含挥发油0.0049%,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、甲基正壬基酮、月桂烯、月桂醛、癸醛、癸酸。
尚含氯化钾、硫酸钾、蕺菜碱。
花穗、果穗含异槲皮甙,叶含槲皮甙。
也有报道花、叶、果中的黄酮类相同,皆含槲皮素、槲皮甙、异槲皮甙、瑞诺甙、金丝桃甙。
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。
【功用主治-鱼腥草的功效】清热**,利尿消肿。
治肺炎,肺脓疡,热痢,疟疾,水肿,淋病,白带,痈肿,痔疮,脱肛,湿疹,秃疮,疥癣。